法媒:科学家终于看见“上帝粒子”衰变

法媒称,在追踪了希格斯玻色子(赋予物体质量的亚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六年后,物理学家28日表示,他们“终于”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被称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

据法新社8月28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实验室宣布,预测到的衰变是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观察到的。该大型强子对撞机因在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并且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超环面仪器(ATLAS)科学合作团队在谈到目前记录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的“难以捉摸的交互作用”时说:“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早期的准备阶段,我们对这一观测结果能否实现存在疑问。”

报道称,由于希格斯玻色子本身难以被发现,而且其他粒子也会衰变成底夸克,所以一直很难追踪到那些专门由希格斯玻色子衰变而引起的衰变现象。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期待已久的观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即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及控制宇宙的力量的主流理论。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根据这一理论,夸克和轻粒子是物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夸克共有6种类型,底夸克(也被称为美夸克)是其中质量最大的粒子之一。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测,在大约60%的时间里希格斯玻色子会衰变为成对的底夸克。

但研究小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夸克的发现经过了“ATLAS迄今为止进行的最严格的分析”。

研究希格斯粒子和其他粒子的性质和原理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任何不符合标准模型预测的东西。

报道指出,这是因为该模型无法解释暗物质或暗能量,而且似乎与引力理论不相符。因而需要一些其他的“新物理学”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

被提出的替代模型包括,存在额外维度的模型和“超对称”模型,后者假设对于每个已知的标准模型粒子都存在同等质量的兄弟粒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两种说法。

与ATLAS合作的紧凑渺子线圈(CMS)团队表示,最新的观察结果与标准模型“吻合”,但它“仍然为新物理学的研究发展留有余地”。

物理学家波利娜·加尼翁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这是关于标准模型的另一种观点。”

虽然这是一项重大科学突破,但这一发现也“令(物理学家)失望,因为标准模型尚未被证实”。

物理学家们在过去几年里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筛选,拼凑出1964年首次预测到的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的轮廓。到目前为止,他们已观察到它的质量、旋转情况和寿命。

CMS合作团队说:“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收集更多的数据,并提高精度,以弄清希格斯玻色子是否揭示了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存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